文汇报系列报道《大学毕业当“蓝领”》获上海新闻奖

来源:   日期:2023-07-13

   

  2012318日起,文汇报在头版“深呼吸”栏目,推出了一组和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报道——《大学毕业当“蓝领”》系列。

          这组报道历时1个多月,总计在文汇报头版刊登了13篇稿件:7篇人物纪实报道(318日至324日文汇报头版“深呼吸”栏目);一篇反映当代大学和大学生对于毕业当“蓝领”看法的综述(48日文汇报头版头条);以及5篇跟进的人物纪实报道(418日、19日、20日、23日、24日头版“深呼吸”栏目)组成。

  这组报道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积极的反响。尤其在高校,报道的内容在学生和老师中引起了热烈讨论。中科院院士、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教授专门针对这组文汇报的报道,写了致全校师生的公开信,呼吁大学生学以致用,在岗位上成才,并邀请被文汇报报道的大学生作为“杰出校友”参加今年同济大学校庆活动。

  针对这组报道,宣传部连续两次刊发阅评表扬专报。

   

  一、选题策划及由来

   

  318日头版,系列报道开栏的编者按中,我们直接阐明了这组报道的由来。

  “读了大学就该当“白领”,在办公楼里占个格子间,这似乎是通行的想法。不少高中生有意不选读工科,据说就是为了今后不去企业、不下工地、不到生产一线。为什么自己把职业发展之路搞狭窄?就为了“白领”听着体面、看着光鲜?许多人容易从众,也越来越容易轻信表象和传闻,然后把自己搞迷失。

  这组报道中的人物,不少并非主动选择做“蓝领”,我们也无意再次浅泛地探讨“择业观”,这没多少用处。我们想跟读者一起关注如下几点:1.企业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,否则很难进步,更不可能升级转型。2.正因为愿做的少,做了“蓝领”的大学生似乎机会多些,当然成长能不能快些,最终得看自己。3.想在职场上立足生存,就要肯吃苦;想发展,就要肯吃大苦。“蓝领”、“白领”都一样。4.偏见出自不全面、不深入的认知乃至无知。我们的这组报道,试图帮读者增加一些对大学生“蓝领”及其工作处境的认知。”

  早在选题前期策划阶段,文汇报教卫部多位记者结合平时的采访经历,在部务会上提供了重要线索。我们发现,从最近一两年高校获得的就业反馈信息来看,一些企业的“蓝领”岗位,薪资已经超过了传统的“白领”岗位。但另一方面,我们也注意到,每年高校针对高中生填报志愿前的校园咨询日,以及不少大学里每年就业季的宣传中,对于毕业生的去向,总停留在一个口径上:三分之一出国;三分之一考研深造;三分之一工作。至于家长和学生普遍关心的具体工作去向,学校的答复通常是:世界500强外企、银行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单位、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。

  我们的疑问由此而来:一些以理工科为专长的大学,他们的毕业生到哪里去了,难道都流向了外企或者大型国企的办公室当白领了吗?有没有人在大学毕业后,深入一线工厂工作,从“蓝领”岗位开始做起?如果确实有人去了企业,那么基层一线工作给了他们怎样的经历、体验,他们毕业几年后,基层经验有没有给他们带来收获?

   

  二、选题采写经过以及报道成效

   

  确定选题后,教卫部的记者分头联系采访对象。但这组报道的采访难度,超出了我们的预期。

  前期的线索排摸工作,历时了三个多星期,多数记者在和大学、院系联系后都空手而返。对于那些毕业后进入企业基层工作的校友,很多学校还没有制定通讯录,而更多的学校表达出担忧:深怕让社会上知道毕业生进入工厂工作,会影响他们来年的招生和学校的声誉。

  此后,记者开始通过平时积累的人脉,通过和企业联系、向大学里的老师、同学打听等方式,最终确定了第一批7名在毕业后到企业当“蓝领”的采访对象。这些毕业生的平均年龄大至在25-30岁之间。

  如今在白龙港污水厂担任副厂长职务的同济大学毕业生蒋玲燕,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。

   6年前,她从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毕业,这个研究污水处理的女生在毕业前觉得自己在大学里的科研还“差半口气”,于是在找工作时大胆选择了一家污水厂。污水厂终年飘着一股异味,地处偏远,收入也没有竞争力,但蒋玲燕却看到了在污水厂里的机会:其时,这家企业已获得22亿元投资,用于污水厂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,很多设备都将升级。签约后,蒋玲燕就承担了新设备安装和调试的任务。入厂工作三年,她就从调试小组组长、厂长助理,然后被提拔为副厂长。设备升级后的白龙港污水厂,目前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。

  为了采访这些“蓝领”大学生,记者深入工厂企业一线,汽车企业的车间、飞机修理厂的车间、“上海中心”大厦的工地、污水厂的厂区,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记者的足迹。

  在挖掘了7个典型的“蓝领”人物后,参与采访报道的记者都发现,不仅大学生们关注,连大学的态度,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

 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在看了文汇报的报道后,于326日发表了公开信。信中说,“最近从《文汇报》推出的“大学生当‘蓝领’”系列报道中看到你们艰苦创业的故事,高兴与欣慰之心溢于言表。作为同济大学的校长,我由衷地为能拥有像你们这样的杰出校友群体感到自豪!”他强调,“无需区分什么“蓝领”、“白领”,能够为国家民族做贡献,为家人母校争志气,得到企业社会欢迎和认可,就是真正的“金领”。

  更多的大学,开始主动找编辑部、提供“蓝领”毕业生线索,有些学校甚至也开始转变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。

  第一批7个人物故事推出以后,针对大学生对“蓝领”岗位的关注,我们做了跟进报道,第二批的5篇“蓝领”故事主要侧重于大学毕业生在“蓝领”岗位上中遇到了什么困难,如何解决这些困难。

   

  三、记者的采访体验和感想

   

  1、针对大学生就业这个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,我们找到了新现象、新视角,发现了新问题。

  什么是“好工作”,学生和家长有误区,而学校对于工作岗位,其实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偏见。作为主流媒体,我们在采写“蓝领”故事的同时,调查了沪上多所高校的就业去向,发现了大学在就业宣传上的一些“误导”:历年来,很多名校在向社会推出优秀毕业生的时候,偏重于介绍的是被海外多所大学录取的尖子生,对于那些真正深入一线、在国家的基础、重点行业扎实工作的“普通”毕业生宣传很少。

  2、“蓝领”系列报道,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作用,以及媒体本身的责任。系列报道中不仅有生动的人物故事,也大胆地揭示一些大学在办学中存在的迎合“大众趣味”的问题。比如,本市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发现,很多毕业生要去企业生产一线,家长觉得“太苦”,不愿孩子报考;无奈之下,学校前些年也“凑热闹”开了文秘、管理等将来有望“坐办公室当白领”的专业,结果招生情况不错,就业情况却很惨淡。

  结合记者的调查,我们向社会反馈了一些名校真实的毕业生走向:“上海交大就业的毕业生中,40%选择去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,还有20%到县乡级的基层岗位工作。”

  我们的大学尤其是985211名牌大学,都是公办大学。我们的大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。在对待学生就业问题上,学校理应为那些走向基层的毕业生而感到光荣。这一方面,我们的报道发挥了舆论引领作用,也到了高校的认可。

  3、这组系列报道,是一种很好的同伴教育模式。采写的人物基本是毕业35年的学生,他们的故事、经历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,十分亲切。报道刊发后,很多在校学生都表达了向这些“蓝领”学长学习的意愿,相信他们在今后择业时,选择面会大大拓宽。另一方面,这组报道中的“人物”,年龄和记者也比较接近。记者在实际的采访中,看到了“深入基层”的必要,有一群更年轻的同龄人,他们的工作可能比记者更加辛苦,但是他们无怨无悔、脚踏实地。虽然这些“蓝领”毕业生在各行各业,但所有参与采访的记者,也从同伴的身上获得了启迪,增强了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。

   (由文汇报推荐的《大学毕业当“蓝领”》(记者樊丽萍  李雪林  姜澎  唐闻佳  编辑徐炯  马美菱)荣获第22届上海新闻奖三等奖)

 

     
     




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13038980号-1